免费一级a一片久久精品_天天碰天天拍天天爽_欧美人与动牲交的视频_日韩无码第一页久久

華西都市報-華西都市網 門戶 直播 體娛 查看內容

從悲壯走向豪邁 綿陽市長曾萬明的“心里話”

2011-1-25 10:56| 發(fā)布者: 墨存| 查看: 2426| 評論: 0|來自: 華西都市報

摘要: “綿羊三步曲”,從悲壯走向豪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綿陽市城市總體規(guī)劃(2010-2020)綿陽市中心城區(qū)用地規(guī)劃圖
 
 2008年9月10日,綿陽市委書記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吳靖平(中),市委副書記、
市長曾萬明(右)深入唐家山堰塞湖壩區(qū),實地檢查指導地質災害滑坡體治理工作
 
 
書記市長訪談錄

 

    精彩語錄

    ——2008年5月26日下午,在從成都來到綿陽任職的路上,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油然而生。那種感覺,就像上前線、上戰(zhàn)場,也真有點“風蕭蕭兮易水寒”的感覺。

    ——從成都到綿陽并不遠,車速已經是非??炝?,但坐在車上的我,心頭很沉重,總覺得路很長很長,好像是沒有盡頭。

    ——我們圓滿實現了“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”,作為一名親歷者、參與者和領導者,我同樣用兩個字來形容現在的感受,那就是“豪邁”。

    ——古代圣賢說得好,“沒有規(guī)矩,不成方圓”。有了規(guī)矩,大家都按規(guī)矩行事,

    事情就好辦得多;沒有規(guī)矩,中間出現周折和問題后,人為的因素影響太大,工作就難以正常開展。

    ——把一切都放在“陽光”下運行,就是最好的監(jiān)管,確保要干成事,又不出事。

 

 

    2008年5月26日,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14天。成都市委常委、副市長曾萬明,臨危受命調任綿陽,出任市委副書記、市政府市長。從一個災區(qū)轉戰(zhàn)另外一個災區(qū),從省會城市轉任兄弟城市,曾萬明和綿陽共同奮戰(zhàn)已近三年時日。

    三年的時間里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綿陽市委、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頑強拼搏、崛起危難,綿陽這座地震中的“危情之城”,轉危為安從災難中站起,如今鳳凰涅槃“驚艷”綻放,以前所未有的“起跳”姿態(tài),重新被世人所識。

    今天,這位“受命于危難之際”卻始終保持沉著冷靜的市長,第一次面對媒體敞開心扉,暢談他心中的綿陽,暢談他與綿陽的故事,暢談在充滿激情與夢想的“十二五”將走向全新發(fā)展階段的嶄新綿陽。

    請看本報獨家專訪四川書記(市長)系列報道之曾萬明的“綿陽心里話”。

 

    臨危受命:奔赴戰(zhàn)場我沒有任何退路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我們都知道,大地震后的第14天,您從成都調任綿陽出任市長,受命于危難之際,是外界對您的一致評價。時光如梭,三年瞬間即逝,作為當事人,您能否向我們講述一下,在奔赴“危情之城”的2008年5月26日,究竟發(fā)生了什么事?

    曾萬明:這段過往,這份經歷,我將終生難忘。這個工作變動是非常突然的,我是一點兒準備也沒有,從都江堰的“火線上”撤回成都,省委領導臨近中午找我談話,談完就快12點半了,連換洗衣服都沒來得及帶,就直奔綿陽了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如此突然,如此危情,您當時的真實感受是什么?

    曾萬明:后來我在想,對那一刻的感受,我用兩個字來概括,那就是“悲壯”。2008年5月26日下午,在從成都來到綿陽任職的路上,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油然而生。那種感覺,就像上前線、上戰(zhàn)場,也真有點“風蕭蕭兮易水寒”的感覺。如今,這種感覺已經永遠地鐫刻在我記憶的最深處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臨危受命出任綿陽市長,可謂是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”,為何您偏偏會有荊軻式的“悲壯”?

    曾萬明:從成都到綿陽并不遠,車速已經是非??炝?,但坐在車上的我,心頭很沉重,總覺得路很長很長,好像是沒有盡頭。

       其實,在這段時間里,我的工作已經展開,危險的信號接二連三地傳到了我這里:綿陽全市有55座堰塞湖懸湖在頂、619座震損水庫和135處重點震損堤防一觸即發(fā)、2900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岌岌可危,300多萬人急需安置,498公里的干線公路、6066公里農村公路、1503座橋梁被毀,很多地方都成了“孤島”,這些既讓我感到巨大壓力,又讓我深知責任重大,不敢有絲毫懈怠?,F在回想,這樣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,一言難盡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您上任時的綿陽,可以說得上是一座“危情之城”,沒有人知道,下一步會出現什么情況。

    作為一個外來人,又是“救火隊長”,可以說是千鈞一發(fā),全綿陽、全中國、全世界的人都在望著您?,F在回想,最初的這段日子,您是怎么度過的?

    曾萬明:當時的我,是沒有任何退路可言,壓力是可想而知,吃幾片安眠藥都不管用。我是想睡也睡不著,恐懼的感覺有,緊張的感覺有,更多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帶給我的信心和勇氣。

 

 

    從悲壯走向豪邁:載入史冊的“綿陽三步曲”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,您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?

    曾萬明:到了綿陽,看到這么多劫后余生的人們,就覺得活著真好,活著就要多為老百姓干點事情。

    我到綿陽的當天下午,就被任命為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、唐家山外全市堰塞湖排險避險和震損水庫整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。次生災害有多嚴重,下一步會發(fā)生什么事,我的心里是一點兒底也沒有。但是這一仗又必須打贏,千頭萬緒,從何做起?

    思前想后,我告訴大家,解決問題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(fā),要到現場去,要靠前指揮、要發(fā)動群眾、依靠群眾、相信群眾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當時的情況這么危險,您真的就到了每一個現場?

    曾萬明:我覺得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去現場看,去聽群眾說,聽專家講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(fā)言權,我現在都還記得北川縣副縣長王久華、江油市副市長胥洪給我講情況的神情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堰塞湖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這么嚴重,您到第一線,就不感到害怕?

    曾萬明:接觸的人越多,走的地方越多,了解的情況就越接近事實真相。很快我就搞懂了,讓人談虎色變,聞風而逃的堰塞湖,就是淤積的石頭、泥沙、雜物等堵塞物堆積形成堤壩,把水擋住了。不排泄,水越積越多,當然就危險了。

    后來,我們同專家一道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決策,開始在危險地帶挖下缺口一點一點排,水位漸漸降低了,危險程度也就降低了。危險程度降低了,就沒什么可害怕的了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從恐懼到沒有什么可怕,什么時候的綿陽才讓您把懸著的心放了下來?

    曾萬明:我的經歷就是綿陽當時最真實的經歷,可以說綿陽經歷了從“危情之城”到“轉危為安”再到“浴火重生”三個階段。大概是地震后的100天,災區(qū)群眾都進行了過渡性安置,我才覺得綿陽轉危為安了,懸在心頭的石頭才慢慢落下地來。

 

 

    震后百姓“三張臉”:最燦爛的是笑臉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您曾說在不同時期看到過百姓的“三張臉”,此話怎講?

    曾萬明:我剛到綿陽的時候,看到都是一張張焦慮憂愁的臉。這么大的災、這么大的難,百姓苦呀,日子難過,他們焦慮、他們憂愁,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從前,過上以前的日子,他們心里沒有底。

    老百姓的臉色變化出現在7月下旬,臨時安置房、過渡房建起來了,有房子住了,老百姓心里有點踏實了,有點希望了,能看到未來了,但大家都不說話,悶悶不樂,我看到的是一張張“陰沉的臉”。

    最大的變化是在2009年初,永久性的住房逐步建起來了,老百姓住進了新房子,通自來水、通電、家家戶戶還能通電話了,各種條件都大為改善,我看到的百姓就是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了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從焦慮的臉到笑臉,從滿目瘡痍、哀鴻遍野到欣欣向榮、勃勃生機,綿陽的這塊土地上所發(fā)生的事情,必將載入史冊。您作為親歷者,作為一市之長,您的內心又是怎樣的一番感慨,您又是怎么看待這樣的變化?

    曾萬明:不只是感慨!看看今天的綿陽,再回想2008年地震時的情景,可以說是滄桑巨變,舊貌換新顏。

    我們圓滿實現了“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”,家寶總理2008年5月22日在北川老縣城向全世界作出“再造一個新北川”的鄭重承諾已變成了美麗的現實,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都“跨越了二十年”,恢復重建已轉化成為綿陽新跨越的內生動力。在新一輪經濟社會發(fā)展中,綿陽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和平臺,競爭力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能力明顯增強。作為一名親歷者、參與者和領導者,我同樣用兩個字來形容現在的感受,那就是“豪邁”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您用了“豪邁”這個詞,底氣十足。這種底氣來自哪里?

    曾萬明:這種底氣并不是盲目樂觀,而是來自于地震以來綿陽同全省其他地震災區(qū)一樣,不僅實現了“起立”,還加快了“起跳”?,F在,無論基礎設施,還是產業(yè)發(fā)展;無論公共服務,還是民生改善,等等,在很多方面發(fā)生脫胎換骨的巨變,是我們在重建之初根本無法想象的。

    如今的綿陽,經濟發(fā)展形勢好于預期,災后恢復重建好于預期,交通樞紐建設好于預期,充分開放合作好于預期,人民生活改善好于預期。在2200多億投資的強力帶動下,成綿樂客專、綿遂高速、成綿高速復線等重大項目正加快推進;成蘭鐵路、成西客專、綿遂鐵路、綿九高速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,全市實現了以綿陽發(fā)展史上少有的速度持續(xù)快速發(fā)展。2010年GDP是2005年的2倍,財政收入是2005年的3倍?,F在,走進綿陽,可以說,最漂亮的是民居,最堅固的是學校,最現代的是醫(yī)院,最滿意的是群眾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我們注意到,在談災后重建時,您使用的是“一舉跨越20年”,真有這么大變化?

    曾萬明:這句話主要說的是在城鄉(xiāng)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等硬件上的變化。應該說,地震和災后重建帶來的城鄉(xiāng)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提升,是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看到、感受到的。

    在我的眼中,綿陽的變化遠不止這些。災后重建賦予了綿陽一種前所未有的內生動力,這種內生動力讓綿陽科技城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,特色優(yōu)勢產業(yè)得以迅猛發(fā)展,產業(yè)布局得以迅速升級,區(qū)域性大城市雛形已經逐漸顯現。而這一切,都使得綿陽的軟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。

 

 

    治城之道  沒有規(guī)矩不成方圓先定規(guī)矩再做“游戲”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聽說您在綿陽的人氣指數很高,很多老百姓在堰塞湖大轉移時就認識了您,對于綿陽的城市建設,老百姓對您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。作為市長,面對老百姓的期望,您是怎么去做的?

    曾萬明:作為一市之長,既是一種榮譽,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,必須要有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責任和境界,“要把工作當作學問來研究、當作事業(yè)來追求”,在有限的任期內盡可能多辦一些富民強市的好事、實事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為官一任,除了帶領綿陽轉危為安,您還將怎樣造福一方?

    曾萬明:我是從基層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干部?;鶎痈刹咳罕娖綍r做什么、想什么、盼什么,我都比較清楚?;鶎庸ぷ鹘涷灨嬖V我,“辦法在實踐中,點子在群眾中”。作為一名領導干部,干任何工作、做任何決定,都必須尊重科學、把握規(guī)律、依靠群眾。也就是說,老老實實做人,踏踏實實做事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如何才能老老實實做人,踏踏實實做事?

    曾萬明:古代圣賢說得好,“沒有規(guī)矩,不成方圓”。有了規(guī)矩,大家都按規(guī)矩行事,事情就好辦得多;沒有規(guī)矩,中間出現周折和問題后,人為的因素影響太大,工作就難以正常開展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在您看來,一個地區(qū)想要振興產業(yè)、實現經濟騰飛,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

    曾萬明:是科學規(guī)劃。規(guī)劃是基礎,是龍頭,是前提,也是政府的重要資源。“科學發(fā)展,規(guī)劃就是力量。規(guī)劃之重,重在激活科學發(fā)展的更大潛力”。綿陽的干部都知道,我平時講得最多的是“規(guī)劃”,抓得最嚴的也是“規(guī)劃”,明確要求無論災后重建還是產業(yè)發(fā)展,無論城市建設還是樞紐打造等等,都要有規(guī)劃、都要嚴格執(zhí)行規(guī)劃,做到“沒有規(guī)劃不建設,不按規(guī)劃不施工”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綿陽是如何規(guī)劃的?

    曾萬明:靖平同志到綿陽工作以后,十分重視綿陽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綿陽確立了“加快發(fā)展、科學發(fā)展、又好又快發(fā)展”的總體取向,提出了“一主三化三加強”的發(fā)展路徑,制定了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、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(fā)展高地、加快建設綿陽科技城“三個加快”的發(fā)展目標,為綿陽在新一輪發(fā)展中搶占先機、加快發(fā)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尤其在災后重建中,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家園建設,再

    到災后生產恢復,一切都在科學規(guī)劃的引領下高水平地進行;從整個綿陽災區(qū)到每一個城鎮(zhèn)、村莊、園區(qū),“科學規(guī)劃”成為災后重建的“先行者”。

    2008年下半年,我們組織相關部門開展了“規(guī)劃編制大會戰(zhàn)”,先后編制了1個總體規(guī)劃、10個專項規(guī)劃、161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和477個村莊規(guī)劃,做到了規(guī)劃全域全程,覆蓋災區(qū)城鄉(xiāng),涵蓋重建各個方面,特別是在農房建設上首次有了規(guī)劃指導,克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。也正是在科學規(guī)劃的指引下,兩年多來,一個個嶄新的家園已從規(guī)劃藍圖變成為生動的鮮活實景,綿陽也實現從“起立”到“起跳”的涅槃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災后綿陽重建投放項目之多、投入資金數額之大、社會關注度之高,都前所未有。您作為“操盤手”,您覺得怎樣的監(jiān)管才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?

    曾萬明:把一切都放在“陽光”下運行,就是最好的監(jiān)管,確保要干成事,又不出事。具體來講,就是堅持把科學理念貫穿始終、把公開透明貫穿始終、把監(jiān)督檢查貫穿始終;對于干部,我們強調的是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。兩年多來,我們確保了項目公開、公平、公正、“陽光”下運行,確保了每一筆用出去的資金都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、群眾的檢驗、歷史的檢驗,確保了重建項目科學、有序、高效推進,確保了“工程建好、干部不倒、群眾叫好”。

 

 

    展望2011  綿陽邁入百萬人口特大城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聽說綿陽城區(qū)的人口已經突破100萬了,這是不是意味著綿陽已經由一個中等城市變成了一個特大城市?

    曾萬明:2010年10月底的數據統(tǒng)計,綿陽城區(qū)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103萬,這的確表明我們已經跨入了百萬人口特大城市行列,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特大城市,綿陽要走的路還很長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在城市建設方面,綿陽將要走什么樣的路?

    曾萬明:我們將按照省委、省政府“通過幾年時間努力,形成城區(qū)人口超過100萬人,GDP超過千億或2000億元的大城市”的要求去建設綿陽。我們將充分利用已具備的基礎和優(yōu)勢,進一步調整和優(yōu)化城市功能分區(qū),擴大城市規(guī)模,完善城市功能,加快構建100萬人口規(guī)模以上的特大城市。同時,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,建設一批特色縣城、中心集鎮(zhèn),逐步形成以綿陽城區(qū)為中心、以縣城為骨干、以重點小城鎮(zhèn)為基礎,功能互補、分布合理的現代城鎮(zhèn)體系。下一步,我們要花更大力氣抓好產業(yè),為城市發(fā)展提供堅實的支撐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聽說您已經明確表示,2011年將繼續(xù)把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?

    曾萬明:是的。我們將繼續(xù)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,繼續(xù)深入實施“十大民生工程”。我們會盡量穩(wěn)定物價總體水平,讓老百姓的菜籃子提得輕松一點。

    同時,政府要努力加強就業(yè)促進工作,增強社會保障能力,強化基本住房保障,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利益問題,提高每一個綿陽人的幸福指數。

    作為個人來說,我將繼續(xù)兌現我當選為市長就職演講時的承諾,那就是深入基層、深入群眾、深入實際,問政于民、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,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,推進綿陽發(fā)展新跨越。

 

    華西都市報:今年是“十二五”的開局之年,在您的心中,綿陽的“十二五”會有什么樣的發(fā)展?

    曾萬明:去年12月,我們召開市委五屆十三次全會,勾畫了綿陽未來五年發(fā)展的藍圖。我們提出加快構建現代交通體系、現代產業(yè)體系、現代城鎮(zhèn)體系、開放型經濟體系、科技創(chuàng)新體系,把基礎做牢,把產業(yè)做強,把城市做大,把科教做優(yōu),把民生做實,把環(huán)境做好。使綿陽科技城建設實現戰(zhàn)略性突破,建成西部乃至全國的軍民融合示范地、科技創(chuàng)新策源地、科技成果集散地、創(chuàng)新人才匯集地、高新產業(yè)集中地。使城鄉(xiāng)居民幸福感大幅度提升,城鄉(xiāng)居民收入較快增加,人民生活更加幸福。

       提出了“五個翻一番”的目標,即:地區(qū)生產總值、人均地區(qū)生產總值、財政收入、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農民人均純收入都翻一番以上。

 
 
華西都市報記者楊東胡澤文姚茂強
成都市公安局網監(jiān)處
 

返回頂部